《最偉大的禮物》專題黨課講稿
時間:2022-11-07 10:55:33 來源:達達文檔網 本文已影響 人
《最偉大的禮物》專題黨課講稿
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克服本領恐慌,破除路徑依賴。以下是達達文檔網分享的內容,歡迎閱讀與借鑒。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xx醫院黨辦的xx,今天我的黨課題目是《最偉大的禮物》,那么這個最偉大的禮物是什么呢?
在揭曉謎底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紹一個人,他在核彈、導彈、人造衛星三個領域都作出了杰出貢獻,也是“兩彈一星”23位功臣元勛里面,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他就是郭永懷,一個應當被世人所熟知的名字,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入他的故事。
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面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御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高瞻遠矚,果斷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
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圣而偉大的事業中來,郭永懷便是其中的一員。當朋友們都勸郭永懷夫婦留在美國時,郭永懷義正言辭地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我自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
1956年,郭永懷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當周總理詢問郭永懷有什么要求時,他只說了一句,想要馬上投入工作。自此,郭永懷幾乎再也沒有時間陪伴家人。當他想買一雙棉靴給女兒過冬時,卻因不知道尺碼而止步于商店門口。當女兒向他索求生日禮物時,他沒辦法實現,便指著天空,對女兒說:“那里以后會多一顆星星,那就是爸爸送你的禮物。”
因一人橫跨“兩彈一星”三個領域,郭永懷的工作異常忙碌,常常徹夜不眠,警衛員要給他鋪褥子,他卻堅持只睡鋼絲床,因為這樣一翻身就能疼醒,不至于讓自己睡太久。
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在核試驗基地發現了一個重要實驗線索,便乘坐加班的小飛機連夜飛回北京。不幸的是在距離著陸僅400米的時候,飛機墜毀了。事故現場,救援人員發現兩名男子緊緊抱在一起,費力分開后,才發現兩人中間藏著一包鼓鼓囊囊的東西,直到身體燒焦,也沒有松手。正是這一包東西,使得我國第一枚熱核武器試驗取得了成功。
在郭永懷去世的第22天后,第一枚熱核導彈爆炸在中華大地上;在他犧牲的兩年后,“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遨游于太空。他完成了他的使命,許諾給女兒的禮物也出現在天空里。
這就是郭永懷的故事。
在“兩彈一星”的事業里,有太多人的奉獻和犧牲。他們是孩子的父母,更是祖國的兒女,他們用生命和血汗在祖國大地上鍛造科技創新的豐碑,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更為大家留下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兩彈一星”精神,這就是最偉大的禮物!
那這份禮物偉大在何處呢?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我覺得用三句話來闡釋再貼切不過……
1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兩彈一星”事業的背后,有無數個像郭永懷這樣熱愛祖國的科學家、解放軍和普通建設者們。他們心中有大我、至誠報國,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結合在一起;他們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甘當無名英雄,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不計報酬、不辭辛勞,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壯麗詩篇。
2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
“兩彈一星”事業是新中國在內有困難、外有壓力下,獨立自主從零起步的。一大批科學家和建設者,在“春風不度”的戈壁灘上,冒高溫、頂沙塵、住土屋、擠帳篷、喝苦水,奮戰兩年多建起了導彈試驗基地。憑著這股干勁、這股精神、這種熱情,我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上又一個自行研制原子彈并成功實施核爆炸的國家,僅僅用了兩年零8個月就實現了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爆炸的跨越,這是核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跡,是廣大科研人員和全體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
3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在“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的指示下,分工負責、通力合作、群策群力,以最大限度調動有限的財力、物力和優秀人才,集中力量、形成拳頭,重點工程重點突破。
時代意義
那么為什么說“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核科學技術和空間技術是20世紀人類發展史上偉大的科技成就,也是一個國家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體現。
“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讓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一個輝煌標志,也是新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座歷史豐碑。
“兩彈一星”精神,激勵著幾代科技工作者艱辛求索、銳意創新、勇攀高峰,讓我國的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突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偉大的事業產生偉大的精神。愛國是“兩彈一星”精神最鮮明的底色,于敏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兩彈一星”的成功進一步昭示了艱苦奮斗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奪取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生動詮釋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不僅鼓舞著科技工作者,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庚子年初,黨委書記徐道亮扛起“火線”擔當,帶領江蘇省第七批援鄂醫療隊逆行出征;在揚州疫情最嚴重時候,院長束余聲坐鎮三院,帶領重癥醫療隊圓滿完成了“雙零”的目標任務;“重癥八仙”鄭瑞強先后六度出征,奮戰在武漢、新疆、大連、石家莊、駐馬店等抗疫一線,“我來”成為了他的口頭禪。
我院軍嫂黃冬蘭與丈夫相識4年多,相聚不過60天,孤獨是她生活中所要承受的重量。去年7月,她留下斷奶不久的孩子,登上了支援南京的大巴,和遠戍邊關的丈夫成為了“戰”友。
外科柏斗勝、蔣國慶團隊攻堅克難,率先在本地區成功開展了多項達芬奇機器人援助下疑難復雜的腹部手術,成為廣大患者的又一個福音。
可見,歲月雖然遠去,但精神永存。我們一直在傳承和發展著中國精神!
爭做捍衛人民健康的“硬核青年”
那么,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黨員,我們又該如何繼承發揚好中國精神呢?
個人認為: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克服本領恐慌,破除路徑依賴。在思想信念上“沉”,在本職崗位上“磨”,在科研創新上“鉆”,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覺反思提升自我,以“一錘接著一錘敲”的精神干出實效,在學與用中練就為民服務的“真功夫”,早日成長為捍衛人民健康的“硬核青年”,奮力書寫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青春篇章,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