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歷程
時間:2020-08-06 03:46:03 來源:達達文檔網 本文已影響 人
關鍵詞 “全面小康” 決勝時期 發展歷程
作者簡介:孟芳萁,沈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6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135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分析
(一)“小康”——源自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小康”最早起源于西周。在《詩經》中曾提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意思是,百姓雖然置身于艱苦的生活中,但是卻呈現出悠閑安定的生活狀態,表達了在中國古代,身處奴隸社會的勞苦大眾對寧靜清閑日子的渴望。
(二)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小康社會”并作為奮斗目標
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大平正芳到訪中國時就首次提到小康社會,并明確指出達到小康水平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在十三大會議中,黨和國家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提出著名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三)新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
“建設”是一個過程,“建成”是一個成果。
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中,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靈活運用。2012年“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十八大報告中被正式提出,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多種視角和不同層次進行分析解讀。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將“三個全面”上升為“四個全面”,對新時期“全面小康”賦予了更高層次的涵義,使人民群眾對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主攻方向和重點領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形成過程
(一) 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總體小康”已是歷史成就,“全面小康”則是奮斗目標。
1990至2000年是“總體小康社會”的規劃建設期,1990年后,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轉變,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同時,在國內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背景下,中國邁入了全新發展階段,并且在南方談話及十四大召開之后,又迎來了全新的發展高潮。21世紀初,我國雖然已經初步達到總體小康的目標,但此時呈現出來的問題為:小康社會水平不高,全面性不強,發展失衡。
2002年在黨的十六大上正式確立了“全面小康”的目標。剛剛進入新世紀,“全面小康”這一新的奮斗目標具有更鮮明的時代性和更嚴峻的挑戰性。這是以“總體小康”為基礎,對其進一步發展,是水平更高的、更加全面的、發展更均衡的小康社會。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二者存在協調統一的關系,“總體”到“全面”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中必不可少的過程,從“總體小康”發展到“全面小康”,是發展路徑的明確之選。
(二)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建設”是完成時,“建成”是進行時。
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主題被明確表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此次會議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將“三個代表”思想貫徹下去,秉承優良的發展傳統,緊隨時代發展步伐,推進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由此被正式提出。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敖ㄔO”與“建成”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差別甚大,標志著我國開始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2017年十九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從今天起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
緊緊跟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趨勢,打好目前重中之重的三大攻堅戰,不僅要實現首個百年奮斗目標,也要著手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工作,持續攻堅第二個百年目標。
鄧小平同志最初提出“小康”這一理念時,僅僅是指讓人民“吃飽穿暖”,后續發展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顯著成效,廣大群眾日益期盼“小康”,黨對“小康”也賦予更高層次的定義。從對群眾生活水平的簡單描述升級到對社會理想狀態的綜合描述;從關注單一經濟指標向涵蓋多項內容的“五位一體”綜合指標轉化。由此可知,我黨在現實工作中,緊隨時代發展步伐,轉變執政理念,勇于實踐。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三大攻堅戰和解決方法
(一) “三大攻堅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全新發展形勢下,經濟、政治和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治理工作需要隨之調整。在經濟、社會、生態領域打贏“三大攻堅戰”,既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重難點,也是有望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
1.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國家正面臨全新的經濟發展態勢,發展風險較大,波動性較強。在全面推行改革開放策略的過程中,中國經濟雖然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但是產能過剩、經濟結構失衡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在眾多風險爆發的窗口期,在產業發展轉型過程中,對不同經濟領域的風險進行精準預測,有效防控和妥善處理,就此增強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是國家應該重點考慮并大力攻克的經濟治理問題。
2.精準脫貧
就發展領域而言,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相對較高,但是部分生產力卻處于傳統且低效狀態,資源儲備過剩,在分配方面又不太合理,無法充分滿足供給需求;就發展區域而言,東部地區及一線城市占據極大發展優勢,中西部及農村地區發展相當落后;滿足落后領域、貧瘠地區的發展訴求是另一重大難題。
3.污染防治
環境污染治理的形勢十分嚴峻,生態文明建設仍然任重道遠。首先,以往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高收益的經濟運行理念帶來的環境問題漸漸顯露出來。其次,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背景,轉型并升級部分產業,讓經濟發展工作不被資源和環境問題所困擾,是我們面臨的第三大難題。
(二)打好決勝小康的三大攻堅戰
1.多角度構建防范風險框架:從政府、企業、個人入手
政府要重構風險監管框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使社會上形成一種經濟“脫虛向實”的風向。企業要加快公司風險治理體制改革,健全和完善風險預防與應對制度,防止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個人應對風險要妥善處理,做好心理防備,避免慘劇發生。政府、企業和個人都要對風險未雨綢繆,做出正確判斷,把握底線。
2.“繡花功夫”抓扶貧:將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
在精準扶貧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的提出了“繡花功夫”抓扶貧這一理念。一方面要瞄準相對落后地區的建設問題,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基礎等;另一方面對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如:明確目標時,利用衡量貧困標準的“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機制,做到扶貧對象真實可信且無需反復檢查。幫扶時,不同的領導級別劃分好責任分擔區,扶貧責任制要從中央落實到基層,基層扶貧是根,深深扎在人民群眾的土地中。
3.多元共治:制度約束、行動激勵和社會動員三者并重
開拓創新,完善污染防治的體制機制。在治理期間,打造全新的治理格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守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基本國策。在發展過程中,既要增加生產,也要讓群眾享受到富裕的生活。此外,治理后的保護問題不應該完全由政府包攬。相反,人民群眾要發揮主體優勢,進行多元共治,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群眾的積極聯動效應,共同治理環境污染問題。
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
(一)戰略意義
首先,堅守初心,銘記使命。這里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背景下,在實事求是、穩中求進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當前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的同時將人民生活水平提上一個新的臺階。
其次,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達成數億人民中國夢。中國近代史中,廣大群眾為獨立和解放付出極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犧牲;在中國現代,廣大群眾為建設富強的現代化國家,為享受富裕的生活而堅持奮斗。在共產黨人的帶領下,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了諸多探索與嘗試,如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我們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最后,保持引領地位,形成互動關系。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統領功效和指向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奮斗目標、全面依法治國是基石、全面從嚴治黨是根本保證、全面深化改革是動力,在這種良性互動關系下,“四個全面”有效的指引了黨和國家建設與發展。
(二)當代意義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緊密相連,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當代的靈活運用。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就要求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得與失。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2020年最突出、最核心的一項任務。調動社會中各個角色的積極性,使人民群眾全面參與其中,明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有意識的捍衛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最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的過程中,廣大群眾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對黨和國家的權威進行維護,對其領導進行鞏固。大力宣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這一重大歷史節點的重要性,更加理解黨中央方針政策的調整和決議的頒布執行,引導人民自覺團結互助,自覺圍繞核心,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同步共進,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決勝攻堅。
注釋:
吳樹平點校.十三經[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349.
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DB/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2020年3月27日訪問.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DB/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25.html,2020年3月27日訪問.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DB/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6.html,2020年3月27日訪問.
參考文獻:
[1]夏慶宇,張莉.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及重大意義[J].深圳社會科學,2019(1):12-18.
[2]孫德超,高銳.打好“三大攻堅戰”的理論闡釋與推進路徑——基于國家治理能力的視角[J].理論探討,2019(3):31-37.
[3]熊杰.黨代會文本視角下四個全面思想的科學特征及當代價值[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3):3-7.
[4]張占斌,杜慶昊.習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論述的時代內涵[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9,13(5):13-21.
[5]馬麗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演進及其實現途徑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4.
[6]顧海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進程與決勝綱領[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2):13-18.
[7]王德蓉.“小康”目標與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3,7(2):80-85.
[8]吳桂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3):5-11.
[9]金釗.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3(1):15-23.
[10]夏鴻.輝煌一路[J].經營管理者,2007(11):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