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從書信到微信/散文
時間:2022-11-10 10:01:16 來源:達達文檔網 本文已影響 人
喜看從書信到微信/散文
書信,這一幾千年老祖宗傳下來的通訊方式,遇到了互聯網徹底被顛覆了。下面達達文檔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喜看從書信到微信/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書信,這一幾千年老祖宗傳下來的通訊方式,遇到了互聯網徹底被顛覆了。原本城市里大街小巷的綠色郵筒被移出了人們的視線,那些身穿綠色工裝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的投遞員也不見了蹤影。微信的誕生,書寫了中國乃至世界通訊史的新篇章。
打開塵封的記憶,1957年前的經歷在腦海中清晰浮現。那時我剛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東北吉林工作,全靠書信與家人保持聯系,每月46元的工資要拿出25元寄回家。那年冬天,一連幾天下著罕見的鵝毛大雪。工資一到手,我照例一刻也沒耽擱,頂風冒雪趕奔郵局,因為家里五個弟弟妹妹還在上學,急需這筆錢。匯款后,我天天到收發室打聽消息,沒想到期盼多日的家書竟遭到父親一通大罵。原來他還沒收到匯款,說“氣得手都哆嗦了……”,是沒膝深的大雪把通往北京的郵路堵住了……信中字字像釘子似的扎得我心里陣陣作痛,我盡管很委屈,可是為了安慰老爸,復信時還是一個勁兒地自責,勸慰父親千萬別生氣。這事兒要擱到今天,手指在微信“收付款”上輕輕一點不就行了,何苦讓老爸怒氣傷神。
1979年,我們舉家調到天津“大化纖”工作,當時大港一片荒涼,工廠正處于基本建設的起步,生活設施極不完善,就連自來水也沒供上,中小學才開課。兒子正讀小學三年級,父親說北京的教育資源豐厚。在父母的支持下,兒子被送到北京借讀。父母的助力為我們解決了最大的后顧之憂,我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化纖”建設中。那時誰家都沒有電話,與家里頻繁的聯系全靠書信往來。
時光冉冉,1987年兒子考入大連理工大學,那時的通訊方式除了書信,還有電報和長途電話,可是電報一個字三分錢,電話一分鐘一塊多錢,對于我們月收入只有幾十塊錢的工薪階層,這么昂貴的通訊費簡直是奢侈品,輕易不敢光顧,還是以書信為主。一天,意外接到一封電報,說兒子感冒高燒40度。我心急如火似坐針氈,顧不得打聽細情,恨不得馬上飛到兒子身邊。老伴兒盡管也急,但比我沉穩多了。他說,也沒見兒子來信,還是先打個電話問問情況吧。那時普通家庭哪有電話,得跑出幾站地到郵政局打長途。
“師傅!請接一下大連理工大學2號學生宿舍樓。”我急切地懇求接線員,隨手遞上電話號碼。“到一邊等著去吧!”誰成想這一等就是半個多小時,直到聽到招喚:“大連的電話來了,去2號接聽。”狹小的電話廳,勉強擠進我和老伴兒。電話線路很不好,噪聲震得腦袋嗡嗡響。好不容易電波傳來兒子的聲音:“媽媽,我燒退了,只是嗓子還疼,沒事了。”我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地了,頓時淚流滿面。這事兒要擱在今天哪能這么急人。
春雷一聲震天響,喜訊傳四方。2011年1月騰訊公司推出了微信,緊跟著“朋友圈”問世,微信迅速取代書信,如開閘的洪流傾盆而出,在我國以至全球以指數爆炸式增長。中國的科技成果為世界帶來福音,通訊變得“可視化”、“面對面”,方便又快捷。
孫子考入青島科技大學之后,微信幫了大忙。孫子不僅經常用“短信”,還用音頻聊天、視頻聊天多種方式與家里聯系。我們只要一想孫子,打開微信想聊什么聊什么。孫子是胖了還是瘦了,在視頻上看得一清二楚,一切思念、牽掛全OK了。每逢過節,給他發個大紅包,孫子立馬高興得回復一個燦爛的笑臉。
如今,我家和所有普通家庭一樣,祖孫三代“人手一機”,隨著2G、3G以至4G、5G的發展,手機更新了一代又一代。上初中一年級的外孫是我微友中年齡最小的,經常和我微信聯系。夏天游泳和攀巖的視頻,冬天滑冰和堆雪人的照片,還有當小主持人的現場情景、當小記者采訪世界球星的視頻、參加啦啦操比賽拿到全國冠軍的視頻一一傳來。津京雖然相隔二百多里,但自從有了微信,讓我們幾乎忘記了空間的距離,晚輩的茁壯成長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幸福和快樂。
從書信到微信,僅一字之差,卻足以讓我體會到信息通訊的巨變,體會到中國科技的迅猛發展,感受到連做夢也想不到的獲得感、幸福感。
近十年在天津舉辦的歷屆世界智能大會,像是穿越時空打開了新世界,互聯網帶來的福祉何止微信啊!如今機器人、智慧城市、無人駕駛遍地開花,讓人目不暇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號角已經在華夏大地吹響,擁抱5G,萬物互聯,神奇得無所不能。我們偉大祖國的高科技正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如浩浩蕩蕩的長江之水,奔騰向前勢不可擋。